網頁

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

Mac 上手日記貳 之 6 –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15 吋(Late 2013)開箱


由於急需一台新的 Mac,當得知壞掉的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13 吋需要兩星期換貨,因此唯有決定把它退掉,然後再當場買一台新的 Mac。同時因為小編要求規格最少要達 500GB 儲存空間及 16GB RAM,而且為了減少客製機種在未來維修時所需的時間,所以選擇直接購買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15 吋高階機型。

接下來,當然就是開箱時間~



因此這次是從 Apple Store 直營店購買,所以沒有裹著紙皮箱,而包裝盒繼續採用 MacBook Air、iPad 包裝的設計。不過,對於面積較大的 15 吋機型來說,這種包裝方式對使用者較為不便。



配置列表:搭載 Intel Core i7(第四代 Haswell 架構)四核心 2.3GHz 處理器、16GB RAM、512GB 快閃記憶體、Intel Iris Pro 及 NVIDIA GeForce GT 750M 影像處理晶片。



序號、AirPort ID(MAC 位址)、Bluetooth ID 等資料。



躺在包裝盒的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本體:由於已經在 Apple Store 開箱檢查,因此保護膜已不再是原先的模樣。



包裝內的配件:美式插頭 MagSafe2 充電器、英式轉換插頭(視乎購買國家而定)、延長線,以及黑色、印上經典「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.」字樣的黑色文件包。



黑色文件包內包括:簡介、保養(保固)資訊、Apple 貼紙及印有 Apple 標誌的螢幕抹布。



來到本體,後面的是舊有的 MacBook Pro 13 吋(Early 2011)與 證實死亡 壞掉的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13 吋(Late 2013)。



所有 Retina 機型的「MacBook Pro」字樣也從螢幕下方移到底部,以減少螢幕邊框面積。



左側(由左至右):MagSafe2、兩個 Thunderbolt 連接埠、USB 3、3.5mm 音訊及雙麥克風。



右側(由左至右):SDXC 插槽、HDMI 及 USB 3。



打開後的樣子:15.4 吋(解像度 2800x1880)Retina Display 螢幕、孤島式背光鍵盤、玻璃觸控板(Trackpad)及 15 吋機型獨有的進階揚聲器,聲音質素較 13 吋機型為佳。



與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13 吋比較面積。



與 MacBook Pro 13 吋比較厚度。



「三 Mac 同堂」



因為儲存最近期資料的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13 吋已無法啓動,因此唯有利用 Time Machine 把設定、檔案、apps 等資料傳送到新機,同時也體現到備份的重要性。



大功告成!



總結:
用了這台 Mac 接近一星期的時間,最初幾天還是不太習慣由用了兩年半 13 吋增加至 15 吋的螢幕大小,但當習慣後發現不論寫文章、上網、剪輯影片等方面也方便不少。重量方面固然比用了不夠一星期的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13 吋重,但因為早已習慣比這台還要重 40 克的 MacBook Pro,所以這個對我來說也不是問題。

至於效能方面,日常上網、影片剪輯、處理圖片,甚至啓動數個虛擬機(virtual machine)也應付得綽綽有餘,然而,小編還沒有時間測試內置獨立 NVIDIA GeForce GT 750M 影像處理晶片的遊戲表現,至於在 Parallels Desktop 9 運行安裝所有 Windows Update 的 Windows 7 系統(分配 2 個實體處理器核心、8GB RAM 和 512GB 顯示記憶體),則獲得 7.0(兩個圖形項目)、7.5(處理器項目)與 7.9(記憶體及主要硬碟)的分數。但是,小編亦同時發現高階 15 吋機型較容易發熱,在一邊寫這篇文章、一邊開著 iPhoto 觀看開箱照片,以及透過「iTunes Wi-Fi Sync」與 iPad 同步的時候,發現 GPU 達 80 度,左邊風扇轉速也高達 6000 rpm,幸好這情況只是持續數分鐘。

最後,當然希望這台 Mac 能「生性」一點,不要再壞就好。


(完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